十年磨一剑

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  

  2016年11月25日   [ 关闭 ]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花甲,六十而知天命。”可见,每一个十年,对人生来说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光阴荏苒,不经意中,我已在医院工作了整整10年,这十年,于我、于医院,也可说是质的飞跃。十年来,我参与并见证了医院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及至终有今日之成就。我想说:作为吴江五院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这里就是我的家,医院的发展也就是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与医院共成长!
依稀记得,2004年7月我怀揣着“悬壶济世”的梦想来到吴江五院的前身——芦墟中心卫生院参加工作,由于当时医院手术室紧缺麻醉师,工作未满一个月院领导就找我谈话,准备安排我到吴江二院手术室学习半年麻醉。麻醉专业同我所学的临床专业相去甚远,俗语说“隔行如隔山”,当时的我心里十分忐忑。但我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逐渐综合化、多能化,学习并掌握一门新知识新技术,对我的个人能力是一种完善,对医院的发展更是一份有力的支持,所以我毅然接受了医院的安排,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刚进二院手术室的时候,面对理论的欠缺,我拿出拼命三郎的气势恶补麻醉专业知识。工作中,对我这个新人,科室里每个前辈老师也都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循序渐进,严谨细致,手把手地教学,并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他们自己对于麻醉领域的独到见解与体会。这些书本中所学不到的临床实践经验,让我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了更多的麻醉精要,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免了许多有可能犯下的错误,弥足珍贵。
通过刻苦学习与钻研,短短半年,我便回到了芦墟医院,并与陈娟华同志共同撑起整个手术室的麻醉工作。当时医院条件还很艰苦,手术室里连台麻醉机都没有,只能开展硬膜外阻滞及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我进修回来后开始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技术,与此同时,医院也在一步步发展着。05年10月,院麻醉科添置了第一台麻醉机,为我们的麻醉工作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但那时全麻手术开展的还很少,我们的全麻技术亦不够完善,07年随着医院的进一步发展,院内开展了腔镜手术,椎管内麻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手术要求,面对严峻的挑战,08年和10年医院又陆续安排娟华和我出去进修3个月,专门学习全麻技术,以确保麻醉工作的更好开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年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全院各科室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13年10月我们芦墟中心卫生院终于升级为吴江市第五医院,院内软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与大型综合医院进一步接轨,手术室焕然一新,麻醉仪器设备的量和质都得到了可喜的突破。医院升级的同时,院领导又对我委以重任,安排我负责管理手术室的日常工作事务。新的发展必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院领导的重视与信任,我加倍珍惜与努力,以“为患者解除痛苦”为宗旨,爱院甚于爱家,更加悉心守护着手术室。
麻醉医师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术,确保病人手术无痛、顺利地进行,而且还要利用先进的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一旦发现基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等缘由而产生的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就必须快速有效地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以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确保病人的安全。所以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丝毫不能懈怠,胆大心细,这是做麻醉工作的必要前提,眼勤手快,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绳,而这一切的基础,又都源于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操作技能。 
    一名患者从治疗到康复,是一个各科室协同合作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每个相关科室与工作人员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发展伊始,院内一些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各科室之间工作流程上还处在磨合阶段,这期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解与质疑。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与压力,院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应对,及时消除了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带动全院工作人员在团结中前进,在学习中提高,在坚韧中奋起。很快,我们稳步度过了磨合期,换来了更良好深入的默契。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人生中独立步入社会最宝贵的阶段,我与院内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在医护战线上携手共度的岁月。回想十年来我所从事的麻醉工作,回顾十年来医院的发展变迁,我不禁感概万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十年,是我专业转型从零开始一步步努力成长成为麻醉专业骨干的十年;这十年,也是我们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立志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梦想逐步实现的十年。
十年来,我们同甘苦,共患难,终于磨成一剑,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而未来,为了这“一剑”更加锋利闪亮,我们必将加倍努力,同舟共济,为了最终的梦想,不断磨砺,无怨无悔!
 
( 麻醉科 蔡卫荣 )

Baidu
map